自唐以来中国军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半岛作战迄今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唐朝帮助新罗统一。当时朝鲜半岛分为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与倭国交好的百济和高句丽不断进攻新罗,阻隔新罗朝贡之路。
新罗请求唐朝天子救援,唐高宗先后派遣薛仁贵、苏定方等大将出征。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有名的“薛仁贵征东”。
唐罗联军大败倭寇,灭了百济和高句丽,使朝鲜半岛完成了统一,新罗文化达到了辉煌的高峰,产生了崔致远这样杰出的朝鲜族文豪。
第二次是在朝鲜中期,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为实现“直捣大明国,迁都北京城,远征天竺”这一吞并世界的民族梦想,首先吞并朝鲜,史称壬辰战争。
丰臣秀吉征朝前,朝鲜国王在至其信函中称:“中朝待我,若内服。赴告必先,患难相救,若家人父子之亲……岂可舍父君而投邻邦乎?”已经二百年没有战乱的朝鲜号称“小中华”,歌舞升平,文恬武嬉,两月之间,连陷三京。
朝鲜国王逃到中朝边境,准备过江“死于天子之国”。明朝政|府闻奏朝鲜求援,马上认识到:“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这话实际上就是:“抗倭援朝,保家卫国。”
明朝万历皇帝派大军水陆并进,痛歼倭寇,朝鲜各路“义军”也奋起抵抗,战争前后进行了七年。朝鲜老将李舜臣和明朝大将邓子龙都在激战中殉国。
最后倭寇大败溃逃,丰臣秀吉气病而死,朝鲜重整河山,视大明为再生父母,儒家文化从此在朝鲜半岛被尊奉到无与伦比的程度。朝鲜国王宣祖说:“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宣祖实录》卷37)
中国军队的胜利,又一次维护了朝鲜半岛人民的和平,促进了朝鲜半岛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朝鲜国王是把中国当作父亲和君主。朝鲜历史上之所以没有皇帝,而只有国王,那是因为中国有皇帝。
甚至连朝鲜的国名,都是中国政|府册封的: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在以“权知高丽国事”名义给明太祖朱元璋的奏章中,草拟了两个国号请其代为选定。两个国号一为“和宁”,一为“朝鲜”。
其中和宁为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在高丽朝任万户时的就仕之地,朝鲜则为古名,有“朝日鲜明”之意。朱元璋认为“东夷之号,惟独‘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其本名而祖之”,李氏政权遂以“朝鲜”为国号。
此后“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
第三次是清末甲午战争,大家都清楚。腐败的清朝军队一败牙山,二败汉城,三败平壤,最后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不要说保卫朝鲜,连中国自己都保不了,赔款割地,丧权辱国。当时等于是把朝鲜和台湾拱手割让给了日本。中国的失败,导致朝鲜人民当了50年的亡国奴。
这次算是第四次了----历史上也有第四次,不过对手是美国而非此时空的日本。
一年多的战争,人民军实际已控制了朝鲜北部所有的政治、军事、经济命脉。朝鲜在政治上可以说自古就是独立国家,但在民族命运上,从来就是与中国的兴衰息息相关的。
二战末期西方列强企图阻挠朝鲜独立,要联合国“托管”朝鲜,是蒋介石先生和毛爷爷先生不谋而合地力主朝鲜独立,要求还朝鲜人民以自由,这才结束了朝鲜半岛半个世纪的殖民地历史。
历届中国帝王只将朝鲜作为附属国而不作为行政直辖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比起富庶的中原,无论当时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还是气候,贫瘠的朝鲜半岛不具任何吸引力。此外朝鲜政|府总是表现得非常恭顺,任何一个征服者都不会愚蠢得向自己的顺民开战。
但是到现代,鉴于朝鲜在东北亚的桥头堡地位和日本侵华的事实上的跳板作用,重谈张謇先生置省朝鲜的话题显得格外符合张汉卿对未来中国地缘战略考虑的需要。
不过这个动作必须隐晦,不然会使在与日本的停战谈判困难重重,这也不符合当前的国情和利益。因为对于日本来说,被中国打败已经是奇耻大辱了,若是日治朝鲜北部被中国强制划归为省,则势必刺激到军国主义者敏感又脆弱的神经,也会让日本政|府骑虎难下。?